简白书院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章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第17章 同姓不婚,其恶不殖也(1 / 2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17.

不止朝廷,前221年的黔首们也得见天幕,虽不识字,却能读懂天幕文字的黔首们也看到了关于“纸”的描述,大多数人看过也就看过,但总有那么几个心思活络的,在第二日去找了树皮秸秆来做尝试。

浸泡,捣碎

仅凭这两个词若想要造出可用的纸来,其难度可想而知。要浸泡多久?要捣到多碎?这些总要花费时间一点一点去试的。

郡县官吏自然发现了这些私下做出尝试的黔首,他们不再见的都能想到纸与文教之间的关系,但因是天幕传授,于是都上报到咸阳请陛下定夺。

嬴政知道了却并不恼,似是意料之中的模样:“既如此,各地若有人制出可书写且造价低廉的纸来,便报与朕,授公大夫爵,赐金五千。”

说罢,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:“切不可因此荒废农事、耽搁本务。”侍郎应诺,捧着写好的诏书交付有司下诏晓喻四海。

以爵位金珠求贤民间,嬴政自然也不会忘记少府,只等少府的工匠们做出成绩,赏赐什么的自是不会少的。

短短几日自是出不了多大成效,但方法有了,又有丰厚的奖赏等着,如今只需静待而已。

事实上不只是始皇君臣,从春秋时期的秦穆公到汉朝的武帝,都忙不迭地叫人赶紧记下。

“纸”的雏形——赫蹏——实则出现得很早,故而虽天幕说得粗略,但每个时代都是有能人的,大不了慢慢试就是了,有九族和荣华在前,不会有人不用心的,这样的文教利器,怎么重视花功夫都不为过。

而已经有了造纸术的时代,例如宋明两朝,则更关注黄河水患的问题,尤其是经过北宋仁宗神宗和哲宗三朝三易黄河之后的君臣们。毕竟三易河道的结局太过惨烈,元明时期甚至有了“莫道石人一只眼,跳动黄河天下反”的歌谣谶言。

植树——

这或许是个好方法,可惜已然不适合北宋后期的黄河,而且黄河两岸皆是重要的农耕区,哪里就能退耕植树的呢?秦人能够伐一植三尚且是因为此时人少,且始皇威势凌冽,以宋朝的半壁江山,若再损了河南的耕地,怕是收不上多少粮草了。而一奏亡三国的战绩让朱元璋本人十分忌讳有人提及黄河的问题。

于是,这个办法被心照不宣地略过不提,只盼着天幕能讲些治理水患的法子——想也知道可能性不大,毕竟无论是那讲故事的“UP主”终南何有,还是最后留下文字的人,都只关注秦始皇那个暴君,而秦并未有水灾的记载。

秦人虽无黄河水患之忧,但谁的家乡没有一条母亲河?即便此时无忧,也要为后世子孙计,因此即使是还不知晓朝廷决策的黔首们,也大都下定了决心,以后要好好爱护河岸山林的树木草场,本身秦就有相关律法,这对秦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以做到的事情。

于是,就这样一个似乎是顺手为之的举动,像蝴蝶小小地扇动了一下自己的翅膀。

原意是为了保水土而护的植被,给当地带来了更为风调雨顺的气候,此世两千多年后的史学家和气象学家们发现,位于暖期末尾的秦本该干旱频繁,却意外地拥有相对充裕的降水。经过多方考证,又兼出土文物和土壤中的植物、花粉孢子残留作证,最后将其归于秦人对环境的重视。

人类在维护自然的同时,自然也报之以琼瑶。

不过这已是后话了。

——————

天幕上的画面渐渐消散,而与上一次不同是是,秦时的黔首们看到天幕也渐渐暗淡下去,柔和的光辉化作点点星光,在夜空中飞舞、缠绕,然后组成一个硕大无比的篆字——

星辉组成的字迹在空中停留了一瞬,又骤然散开,轻盈地落下,犹如春日甘霖一般消散在天地间,仿佛之前的一切只是南柯一梦。

“我怎在外边?”

“我怎么也在外面?”

“哎?你大晚上不睡出来做什么?”

庭院里、里坊间有人面面相觑,妇人女娘们看着手里做了一半的女红摸不着头脑,不理解自己大半夜拿着绣活在外作甚。

“我……好事是看到了神迹……”

“我好像也看到了。”

“对对对,我也看到了,神迹好像说……说……哎呀,我想不起来了!”

神迹说了什么呢?似乎之前的记忆已经随着天幕的星光消散,无人再记得那雄浑悠扬的歌曲讲述的未来,也无人记得温和清冽的女声娓娓道来的过去。

但是,真的不再记得了吗?

一头雾水的黔首们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准备回屋歇息,有人不知为何朝着天空揖手而拜:“愿上天庇佑大王长命无极。”

“愿上天庇佑皇帝陛下福寿绵延。”

“愿秦万世永昌再无战乱。”

星月高悬,静静地看着这一切。

宣室殿前的君臣也欣赏到了那一场缥缈梦幻的
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