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白书院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页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小鱼粉(捉虫)(2 / 3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都没有发生过,继续垂手往外走,耳朵尖尖冒了红。

他莫名想到洞房夜的事。

谢星珩嘴巴伶俐,跟他说剥了花生桂圆,又给莲子红枣去核。

他脸上笑意没消,探手牵住谢星珩。

“家里就交给你啦。”

父亲出门时,总会这样对爹爹嘱咐一句。

谢星珩应下:“放心,守家我是专业的。”

江知与直到上了马,心上都没阴霾与紧张,身上充满力量。

从前学规矩,常听见的一句话是“男人喜欢这样”“男人不喜欢那样”。

他很小的时候,就在等一门好亲事。所以总拘着性子,做什么都在方寸之地。

现在已然嫁人,招了个好夫婿。

他去外边,夫君支持,也未表现出不喜。

虽未直说,江知与却有很强的直觉,他感受到了莫大的鼓励——他可以做自己。

仅两天,城外难民就清空了大半,都被迁到江家的农庄。

县里也为安排难民一事贴了榜,闹市里,官差一天念三次,广而告之。

县内百姓都听说了,江家人出行,默契让道。

瞧见江家那位以乖巧美貌出名的小哥儿,也和父兄一样骑上马,所过之地,惊声连连。

出了城区,马儿疾跑。

江知与有段时间没骑马,腿上被磨得发疼,心情却很畅快。

族亲之间,产业再细分。

祖田与祭田,属于族产,是族集体的。供族人耕读用,培养后代子嗣。

族人又各有私产,这是属于单个小家庭的。

江承海是白手起家,他发家后,先后供养二弟三弟读书,二弟早逝,三弟当官,族里才起来。

原先固有的农庄,有七百亩,这是他给江知与攒的嫁妆,后边悄悄摸摸,一年里买个几次,给他凑出了千亩良田。

大启朝有明确规定,每户人家,最多只可有耕地一百亩。

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。

他拉了几家揭不开锅的远房亲戚挂名,每年会付些挂名费。

地是要人种的,给谁种不是种?他们家里米缸都见底了,哭求一番,就留在了农庄。

后边添置族产,分了人一些出去,还有部分顽留。

年年虚报产量,自家多留点存粮,江承海懒得管,以后不带他们玩就是。

氏族力量大,他也愿意扶持族人。

早年吃过亏,这回要选品性好的——老一辈不算,看小辈有没有能撑得起门户的。

这些人,才是以后跟小鱼打交道的人。

抵达农庄,江知与跟江致微先去安排难民,江承海去找族亲,把大家约一块儿,将各家营生定下。

主理人是江知与,农庄管事陈大河来找他。

进庄子那天,农庄清点过,按户写了一份名册。

江知与粗略看了看,有的人家三代同堂,有二十多号人。有的人家孤儿寡母,甚至还有只剩下个小孩孤苦伶仃的。

他闭上眼睛,强迫自己收起同情心。

有过布施的经验,他早知道难民的惨状。

要帮他们,不能纯靠泛滥的眼泪,他得抓紧做些什么。

江知与跟江致微说:“我们别用难民称呼他们,他们既然是枫江来的,我们就叫他们枫江百姓、枫江乡亲。”

把数量繁杂的集体,当做“个人”。

见面第一步,拉近距离,获得好感。

江致微点头,直切主题:“人数虽多,按户数分,就显得少。人力有剩余,就按照普通百姓家的上工模式来,把壮劳力筛出来,一人养一家。

“他们现在都没什么生活用品,妇孺老幼也组织起来,编点草鞋、草帽、席子之类的,手工活换钱粮。”

江知与记下:“好,我想想。”

他学管家多年,实际管家经验也有三年,是个细密周到人。

头一回摊上大事,心里没底,化整为零的盘剥下来的,找到了熟悉感。

他在纸上写写画画,过了两刻钟,有了具体思路。

“堂哥,你看这样……”

先挑出识字会算的人,再筛选工种,不论他们会什么,女人夫郎会绣花也算。

然后分户挑选壮实的男人,选出护卫队。余下的男人,挑一部分去做体力活,帮着搭厂房、做“设备”。剩下的一批去开荒。

再继续根据年龄层筛选,从女人夫郎里,挑一批会养鸭子的人,去池塘那头养鸭。

优先选家里没男人的,要她们能撑起门户,先活下来。

另选一批家里男人少的出来做饭。将近千人的饭,怎么也要五十个人来做吧?

再有年迈、残疾者,留守棚屋,照看失孤孩童。

中不溜秋
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