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8章采花案
国子监。
张建白和齐峥正在一座八角凉亭,一起看新一期的《小草寻亲记》
本来是打算一起找相似的点,没想到看了没一会儿,就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过去。他们虽然都是京城中有些家世的孩子,吃穿用度都不差,但还真没玩过这么野,这么稀奇的。爬树摘果,上山捉兔,林里挖笋,陷阱抓鸡,溪中叉鱼…小昭昭的童年,当真精彩丰富,每天都有新乐子。狄昭昭其实并不太会写话本,但是新颖的题材,充沛的内核,投射到字里行间,就足够有趣了。而且其中还有难得且不枯燥的学问,在这个娱乐很少的年代,不少人乐意花点钱买一本回去看看。
凉亭中,传来书翻页的沙沙声。
张建白和齐峥看着看着,那种熟悉的感觉又浮现出来,与他们曾经读过的狄昭昭诗文,颇有几分相似。倒也不是记仇,对正是争强好胜、意气风发年纪的少年人来说,当初毕堂考,有人空降,在他们头顶拿了第一,结果面都没露就跑了,怎么能不记忆犹新?
还是个看起来比他们小一截的可爱小孩,说着无害的话,甚至亮着眼睛喊人哥哥。
堪称求学记忆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了。
“你说,糖葫芦仙人会不会就是狄昭昭?"齐峥翻看完这一期的话本,抬头问张建白。
张建白道:“很像,鲜少有以幼童为中心展开的话本,许多话本即使偶尔写到孩童也都透着股成熟气,看着就知道是成人写的。糖葫芦仙人笔触给人感觉不一样。”他手点出一处小草溪水中叉鱼的剧情,说:“他流传出的诗里,也写过这个用树枝在溪水中叉鱼,给人一种自由快活的感觉。”
国子监许多学子肯定猜不到,他们眼里傲气的齐家公子,还有自持刻苦的张建白,竞然还会这样记住一个人。但此刻,两个少年郎却是凑在一起,嘀嘀咕咕分析着糖葫芦仙人到底是不是狄昭昭这个问题。
越分析越觉得像,等看到最后,正被抢杀路人的土匪勾起愤怒,再一次看到那句"聪明的你,快来帮小草出出主意吧!”,拳头瞬间就捏紧了!
可恶!
果然和那个扮可爱、拿了第一就跑的狄昭昭一样可恶!!当张建白和齐峥到狄府时,看到一个和他们差不多大的少年,瞧着有些眼熟,一看就知道也是个正在进学念书的官家子弟。
看到他手上也拿着一本《小草寻亲记》,张建白问:“你来狄府所为何事?”
这名少年姓王,乃原大理寺王寺丞,如今刑部左侍郎之子,王元琮。
一一在王寺丞的不懈努力下,从小对狄昭昭咬牙切齿、记忆深刻的少年。
偏这家伙像个滑不溜的泥鳅,每次他有点成就,理直气壮地想来见见传说中的狄昭昭,人都不在!
想起来王元琮就气,所以这次准备出其不意,直接上门。事实上,不仅是他们,不少对格物一道有兴趣且有一定条件的人,甚至是已经在某方面做出成就的大家,都专门跑来京城。
格物一词,可不是狄昭昭提出来的,世界运行的规律和道理,也不是他独有的。
有引雷塔在先,在众目睽睽下吸引雷电,后又有《小草寻亲记》,震撼了整个圈子的同时,也吸引着全天下数不清兴趣在此的人。
将《小草寻亲记》第一篇有关雷电的小实验一一尝试过之后,或惊奇、或恍然大悟、或灵感爆发,不少人按捺不住激动,跑到京城来,试图找糖葫芦仙人和垂钓仙人探讨。在这个以文识人,以文会友的时代,甚至不少对格物感兴趣,有天赋的人,隔空单方面将糖葫芦仙人引为知己,信件从五湖四海纷沓而来。
大部分喜格物的人想的是,糖葫芦仙人这篇故事,显然不是孤篇,后续还有不少内容,哪个沉迷此道的人不感兴趣、不心\痒痒呢?
中原大地上的人自古不少,即使喜欢格物的人只百里挑一,甚至千里挑一,都依旧有不少人。
只是谁也没有想到,压根找不着人,不管他们在京城如何举办诗会、茶会,讨论小草,讨论格物,无论声势如何浩大,糖葫芦仙人竟然都能忍住不露面?!
杀到狄府的张建白三人,也傻眼了,到处都是小草和天雷的讨论,掀起的热度都还没过去,狄昭昭人呢?人去哪儿了?大大大
余唐府。
官道宽畅,无山多水,热闹繁华。
从被压得平整的宽大官道驶入城中,就能感受到其中热闹非凡,街道两旁商铺五花八门,摊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。余唐府地理位置很特殊,四通八达,不仅陆路位置好,没有连绵山脉阻挡,连水路也能通向许多地方。故而此地汇聚了许多南来北往的商贾,商业非常发达,不仅路修得宽,连街道也非常宽敞,连带着连府衙都显得非常大气。
萧徽等一干人进了城,也不急着找客栈,直接杀向府衙。马车停在府衙门口。
狄昭昭从车窗里探头出来,看着修建得威严大气的府衙,眼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