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章中,故事推进主线仍是张居正的改革大业,斗法对象包括大内宦官、皇亲国戚、士林清流三大势力。主要故事内容可概括为三大事件,分别为“朱衡事件”、“棉衣事件”、“夺情事件”。
一、先说“朱衡事件”:
朱衡是工部尚书,三朝老臣,性格耿直,做事只讲原则,不讲情面,是个好官。工部尚书相当于国家建设部部长,主要负责国家基建工程。
那年深冬,天寒地冻,冷风刺骨,有一天深夜,朱衡突然接到圣旨,要他深夜面圣,朱衡以为皇上要说工程的事儿,想也没想,从被窝里爬起来直奔皇宫。
到了皇宫大门口,结果左等右等,居然不见皇上下一步召见安排。时值寒冬腊月,北风凛冽,寒气逼人,北京城被严寒笼罩,朱老头那身子骨哪里顶得住。手下人多次劝说还是回家吧,这时朱老头发扬了原则性强、固执己见的一贯作风,坚持在严寒中等下去。
结果等了一夜,朱衡被冻的半僵,皇帝也没有出来召见。
这是怎么回事儿?原来朱衡被传旨太监耍了,皇帝压根儿没有传旨召见朱衡。那太监为什么要耍朱衡呢?原来另有原因:
大内太监一号人物为冯保,他为巴结李太后,撺掇国家出钱八十万两让杭州织造局为皇室亲属置办些新衣服饰,这看似没啥大问题,殊不知冯保在这桩生意中雁过拔毛,能得很多油水。比如,一件龙袍报价两三万两白银,实际价格只有两三千两,这中间90%得钱流到了类似冯保等人得腰包。
花这么多钱为皇家置办衣物,总得走下内部审批流程吧。结果签到工部尚书朱衡那里,朱衡死活不给签。这下惹怒了冯保,所以指使下属假传圣旨整治朱衡,才有了前文一幕。
朱衡被坑之后,到张居正那里告状。张居正非常愤怒,决定上报朝廷为朱衡鸣不平。这下冯保慌了,如果罪行坐实,皇帝和李太后怪罪,他可吃不了兜着走。
张居正真要扳倒冯保吗?非也,改革大业还在进行,冯保这个强大内应断不可废。
关键时刻,张居正指使下属告诉冯保找人顶罪,这个背锅的人叫吴和。冯保一听想都没想就同意了,原本设计的方案是要教训一下吴和,充军发配,给朱衡一个交代就行了,但冯保的决定是将吴和弄死,不做半点犹豫,不留半点尾巴!
二、再说“棉衣事件”:
大明神将戚继光镇守北方边关,临近寒冬,数十万将士需要棉衣过冬御寒。这么多将士,这么大采购量,可是一桩不小的生意。
武清伯李伟动了心,他要做发包商。李伟是谁?不是别人,正是当时最有权势的女人李太后的老爹,当时皇帝万历的姥爷!
李伟是毫无争议的皇亲国戚,也是毫无争议的既得利益群体。
在张居正的改革中,他属于受损的群体。
比如张居正在财政改革中,明确提出的思路是开源节流。开源措施是清丈土地,实行“一条鞭”法,公平纳税,对皇亲国戚也不例外,赏赐的土地也得交税,往年欠缴的税负一律补缴;节流措施的收紧开支,皇帝国戚带头,不能再大手大脚花钱。比如,万历亲口找张居正要二十万两银子,用以赏赐内廷;张居正只给了十万两,还给万历上了一堂思想政治课,搞得万历十分不爽。
万历都如此,武清伯李伟肯定更是满腹怨言了。在张居正大刀阔斧的改革浪潮中,李伟失去了不少银子。这次棉衣的生意来到,他要捞回点儿。
这生意怎么干呢?拿到总包权很容易,但总不能自己建工厂生产吧;他要找分包商或施工方,自己赚差价。
于是,机缘巧合,李伟找到了邵大侠,让邵大侠具体负责组织分包生产。邵大侠是说,就是前文所说的高拱的忠实粉丝。是他,动用重金将高拱扶上首辅宝座;是他,替高拱亲手干掉拖油瓶李延;是他,将奇女子玉娘从青楼赎身,并赠送给高拱。
如今,高拱已失势,他要攀附新的权贵,于是看上了皇帝的姥爷李伟。
当李伟把棉衣的生意给邵大侠述说后,邵大侠满口应允。后来的操作是:邵大侠弄虚作假、以次充好,向戚继光交付的是单薄劣质的棉衣,因此让李伟赚的盆满钵满。
他们哪里想到,因为这单薄劣质的棉衣,戚继光手下将士19人被冻死,数百人冻伤。戚继光义愤填膺,跨马加鞭直奔皇城,向张居正告状!张居正一听勃然大怒,向戚继光承诺将上报皇上,给死伤将士一个交代。
接下来的剧情是什么?张居正扳倒太后的老爹、皇帝万历的姥爷?
怎么可能,要知道,李太后整日吃斋念佛,以孝垂范,若因为棉业事件治死老爹,岂不啪啪打脸,皇朝脸面尽失?
那怎么办呢?戚继光那里得有个交代啊。张居正发愁了。
一番思量论证后,张居正故伎重演,找替罪羊啊。
找谁呢?邵大侠,这个高拱的拥趸、忠实粉丝,富甲一方,在南京能量极大,不如借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