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允出身太原王氏,世代为州里的冠族。 王允少时就很是勤奋,志在立功。因为汉代许多文人的还是保持的古代六艺的习惯,所以王允也是通习经传,早晚都练习骑射,也可谓是文武双全。 王允的出名,不是因为经文,而是在一次次的对抗中获取的赞扬——尤其是对抗比他更大的官员,甚至是对抗宦官。 王允在十九岁的时候当上了郡里的小吏,当时的小黄门赵津贪婪恣肆放纵,是县里的祸害,而小黄门赵津胆敢这样做,一是为了自己的敛财,二也是为了敬奉他上头更大的宦官…… 但是王允当时却直接找了一个罪责,然后把赵津杀了。 杀掉了小黄门,自然得罪了在京城的大宦官,于是大宦官就找到一个机会向皇帝进了谗言,结果很有趣的是,皇帝大怒,下令将太守刘瓆征到京师,关到监狱里弄死了。 可以说太守刘瓆成为了王允成名的踏脚石。因为在皇帝和大宦官的想法里面,一个郡的小小官吏怎么会有胆量轻易去沾惹虎须?肯定是有太守在背后撑腰…… 后来王允为刘瓆送葬回到其家乡,为刘瓆守了三年的丧,然后就回家了。 随后不久,王允又再次的出仕,这一次遇到的是一个地方豪强,有一个叫路佛的,没有品行,在汉代没有品行不一定是性格人品不好,而是没有入品,不是诗书士族的意思。 太守王球却让路佛当官,王允不干了,犯颜强谏,王球被王允惹怒了,便想把王允抓起来杀了。但是当时的并州刺史听说了王允的名声后,就把王允辟为州驾从事,如此一来,自己的顶头上司表明了态度要保护王允,太守王球也自然不敢违背刺史的命令。 王允因此更加的知名,而路佛也没被任用。 中平元年是汉朝的不幸运的时间,但是却是王允的迅速崛起的时刻,这一年黄巾起义爆发了,汉灵帝任命王允为豫州刺史。 为了应对黄巾之乱的危机,汉灵帝不得不向士族低头,解除了党锢,因此大批的名士重新有做官的机会,王允于是就任用名士八龙之一的荀爽、让梨的孔融为从事。 有了地头蛇的支持,王允讨伐颍川黄巾自然不出意外的大胜,并且和左中郎将皇甫嵩、右中郎将朱俊一起接受十余万黄巾的投降,盛名远扬。 189年汉灵帝去世,王允前往京师奔丧,当时的大将军何进正在谋划诛杀宦官,召来王允谋划,于是保奏了王允的官职,将王允留在了京城。 随后便是董卓入京,王允被转为太仆,又迁为尚书令。 这个尚书令,是汉代典型的职低权重的位置。 作为东汉实际上决策和发号施令中枢机关,皇帝的诏令由尚书台草拟,官吏的任命尚书台也可以过问,因此可以说东汉政务大部分均归于尚书台,其主官尚书令在制度上属于少府,秩仅千石,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,总揽事权。 由此可以看出,王允至少在董卓心中,比起其他人员更值得信任…… 这一日,王允在府中就坐,忽闻太傅袁隗来访。 王允便连忙迎将出去,将太傅袁隗请了进来。两人分宾主坐下之后,王允笑道:“太傅来得巧矣,正值新茶方至,哈哈……” “哦?!”袁隗动了动眉毛,说道,“可是葛天师之茶新至?” “正是!”王允自得的捋了捋胡子。 难怪袁隗动容,毕竟此时最着名的便是大汉炼丹名人葛玄自己种的茶叶,是于江浙天台山上种植,品质优良,数量及其稀少,而且关键的问题是如今关东联军屯扎于酸枣,而王允还有办法将茶叶运进来,看来王家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的渠道,居然能绕得过董卓和袁家两个方面的勘察…… 不过其实不是王允在特殊渠道这个方面多了不起,而是因为董卓服丹的数量多了一些,所以前一段时间,酸枣军队还未大量屯扎的时候,取得了董卓的首肯,去天台山上又采购了一批金丹,王允也顺道让人夹带了一些私货罢了。因此也绕过了袁家的监控,毕竟打的是董卓的旗号。 袁隗笑得颇有一些阳光灿烂的感觉,慢悠悠的说道:“如此,就托太仆之福了!” 哼! 袁隗脸上笑容满面,但是心中却不由得冷冷的哼了一声,毕竟现在对于王允,袁隗也有些羽翼丰满,尾大不掉的感觉了…… 不一会儿,侍者就将烹煮好的新茶奉上。 袁隗和王允各自托着一碗茶,慢悠悠的喝着,将自己的面容藏在袅袅升起的茶汤雾气里,谁也不肯先开口。 但是再多的茶汤,也有最终喝完的一刻。 袁隗喝完了茶汤,但还是举着空空的茶碗遮挡着自己的脸,心中不由得如电一般急速转动。袁隗原先前来的一些想法,在王允突如其来的似乎是不经意间的展示了一些实力之下,就要重新盘算和估量了。 当下的朝廷,董卓固然说一不二,但是很多时候一些政令还是没办法直接下给各地,必须要通过尚书台的运作,因此王允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。 之前尚书台是在袁隗的遥控指挥之下,但是董卓后来明显发现了这一点,然后就将尚书令换成了相对态度比较配合的王允,等于是切断了袁隗通过尚书台安插人员的路子。 袁隗放下了茶碗,笑着说道:“太仆此茶真乃绝佳也!上次饮此茶,口齿余香多日,倒是不知此次能留香几何了?” 太傅袁隗的话明显是另有所指,作为当朝的显贵,就算是茶再好,也顶多是一时觉得不错而已,又怎么能够留香多日? 上一次袁隗和